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壳质薄脆,壳高大于壳长;壳顶尖,前倾;壳的前缘略尖,前背缘直;壳的后部具有2个背褶,腹缘弧形;壳表面被以土黄色薄的壳皮,生长线细,但不甚规则;小月面心脏形,其边缘脊不甚明显,其表面的刻纹是壳表刻纹的延续;楣面细长,略凸,系有一个背脊下陷而形成;第二个背褶形成了后背区。
壳内面白色,前闭壳肌痕呈8字形,后肌痕长圆形。
铰合部弱,左壳壳顶前有一齿状结节,右壳小月面边缘脊有一突起;韧带黑褐色,
几乎同楯面等长。
壳内面白色,前闭壳肌痕呈8字形,后肌痕长圆形。
铰合部弱,左壳壳顶前有一齿状结节,右壳小月面边缘脊有一突起;韧带黑褐色,
几乎同楯面等长。
大小
标本测量(mm) 壳长 壳高 壳宽
8.4 8.6 6.0
7.7 7.9 5.1
6.1 6.5 4.1
8.4 8.6 6.0
7.7 7.9 5.1
6.1 6.5 4.1
生境信息
生态习性 薄壳索足蛤在中国的分布仅限于黄海,它们不能进入渤海,也不能超越长江口,进入东海;它们分布区的环境条件相对较为隐定,其盐度为30.41—34.40,温度为2.70℃—21.93℃①,是明显具有低温性质的种,分布区的沉积环境主要为细颗粒的软泥和粉砂。它们在黄海的垂直分布为17—84m,但绝大多数出现于30—80m,占总出现率的93%,其中出现于50—60m水深者最多,占30%,在浅于30m和深入80m的样品很少,分别只有12个和2个。薄壳索足蛤分布区也正是黄海冷水团(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)常年控制的水域。它同萨蛇尾等冷水性种共同组成了我国水域中唯一的冷水性群落。由于其出现率高,数量也较大,成为群落的主导种。 从表4可看出薄壳索足蛤在5个季度月取样中的数量和出现率,虽有些变化,但很不显著。在这方面它有别于一些近岸浅水区生命周期短的小型双壳类,后者在一年中无论数量和出现率方面都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。这可能是由于薄壳索足蛤虽然个体小,但生命周期较长,不是一年生者,而短生命周期的种通常在繁殖后亲体大都相继死亡,幼小个体由于体型小而不能出现于样品中,因此,就会表现出出现率低和数量又少的季节。
国外分布
标本信息
标本采集地 黄海(图36)。我们1958—196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共采到236个样品,1194个个体。